close
相片:【關於伊波拉病毒,你不可不知】

伊波拉肆虐西非造成傳染病恐慌,對於地球村的時代,傳染病的傳播速度難以控制,全球皆高度關注,以下整裡關於伊波拉的病毒,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恐慌。

1.什麼是伊波拉病毒感染? 
伊波拉病毒感染是人及靈長類(猴子、大猩猩及黑猩猩)的一種嚴重致命疾病。伊波拉病毒首度發現於 1976 年,同時間爆發的兩起疫情,一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,另一起在蘇丹的偏遠地區。伊波拉病毒的起源未知,但根據研究,果蝠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。 
2.疾病的症狀? 
伊波拉病毒感染後初期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與咽喉痛等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。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,個案死亡率可高達九成。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
**潛伏期為 2 到 21 天,感染者在尚未出現症狀之前並不具傳染力。**

3. 疾病疫區
2014 年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,絕大多數分布於西非地區以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病例數較多,其次為奈及利亞。

4.潛伏期
2~21天,平均為4~10天

5.發病症狀:
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等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。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。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。

6.預防方法
(1)在流行地區,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、猿猴等野生動物。食用肉類前應煮熟。
(2)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。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。男性病患於康復後三個月內,精液仍可能帶有病毒,故男性病患於這段時間應避免性行為,或使用保險套。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。
(3)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,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,實施感染控制措施,包括洗手、呼吸道衛生、避免體液噴濺等。如近距離(一公尺內)照顧疑似或確定個案時,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口罩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(配戴護目鏡、隔離袍與手套等),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。
(4)遠離感染來源,以降低旅遊受感染的可能性,請配合:(1)避免接觸或食用高危險性野生動物包括果蝠、黑猩猩、大猩猩、猴、森林羚羊與豪豬等,(2)避免直接接觸人或動物的屍體,以及(3)避免與極可能感染者或曾暴露於疫區不適者有密切直接或間接接
觸。
(5)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:經常以肥皂洗手,以保持雙手清潔,特別在接觸眼、鼻及口前應洗手;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掩口鼻,用過的衛生紙需妥善棄置並養成咳嗽戴口罩等衛生習慣。如需前往人潮密集地點,可配戴口罩。
(6)若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及咽喉痛等症狀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,請配戴口罩,並立刻立即就醫處理。 
7.治療方法
無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,以支持性療法為主,包括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、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、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。

8.就醫資訊
民眾應盡量避免前往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等疫區,民眾自疫區返國後21天內,應自主健康管理,如出現有發燒、嘔吐、腹瀉、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(或0800-001922)洽詢並協助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。照護人員應做適當防護,並進行健康監測,注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,直至接觸後21天為止。

9.預防接種:
伊波拉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 21日宣佈,首批伊波拉疫苗將在今後兩週內開始投入臨床試驗,如進展順利,疫苗將可望在2015年的頭幾個月提供給受到伊波拉困擾的西非地區。

<伊波拉病毒的真相:CNN製作 >
http://vimeo.com/109889975

蔬食伊甸園整理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/新頭殼newtalk/CNN

伊波拉肆虐西非造成傳染病恐慌,對於地球村的時代,傳染病的傳播速度難以控制,全球皆高度關注,以下整裡關於伊波拉的病毒,多一分了解少一分恐慌。

1.什麼是伊波拉病毒感染?
伊波拉病毒感染是人及靈長類(猴子、大猩猩及黑猩猩)的一種嚴重致命疾病。伊波拉病毒首度發現於 1976 年,同時間爆發的兩起疫情,一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,另一起在蘇丹的偏遠地區。伊波拉病毒的起源未知,但根據研究,果蝠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。
2.疾病的症狀?
伊波拉病毒感染後初期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與咽喉痛等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。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,個案死亡率可高達九成。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
**潛伏期為 2 到 21 天,感染者在尚未出現症狀之前並不具傳染力。**

3. 疾病疫區
2014 年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,絕大多數分布於西非地區以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病例數較多,其次為奈及利亞。

4.潛伏期
2~21天,平均為4~10天

5.發病症狀:
其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等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。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。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。

6.預防方法
(1)在流行地區,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、猿猴等野生動物。食用肉類前應煮熟。
(2)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。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。男性病患於康復後三個月內,精液仍可能帶有病毒,故男性病患於這段時間應避免性行為,或使用保險套。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。
(3)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,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,實施感染控制措施,包括洗手、呼吸道衛生、避免體液噴濺等。如近距離(一公尺內)照顧疑似或確定個案時,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口罩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(配戴護目鏡、隔離袍與手套等),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。
(4)遠離感染來源,以降低旅遊受感染的可能性,請配合:(1)避免接觸或食用高危險性野生動物包括果蝠、黑猩猩、大猩猩、猴、森林羚羊與豪豬等,(2)避免直接接觸人或動物的屍體,以及(3)避免與極可能感染者或曾暴露於疫區不適者有密切直接或間接接
觸。
(5)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:經常以肥皂洗手,以保持雙手清潔,特別在接觸眼、鼻及口前應洗手;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遮掩口鼻,用過的衛生紙需妥善棄置並養成咳嗽戴口罩等衛生習慣。如需前往人潮密集地點,可配戴口罩。
(6)若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及咽喉痛等症狀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,請配戴口罩,並立刻立即就醫處理。
7.治療方法
無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,以支持性療法為主,包括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、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、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。

8.就醫資訊
民眾應盡量避免前往幾內亞、賴比瑞亞、獅子山等疫區,民眾自疫區返國後21天內,應自主健康管理,如出現有發燒、嘔吐、腹瀉、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(或0800-001922)洽詢並協助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。照護人員應做適當防護,並進行健康監測,注意是否出現相關症狀,直至接觸後21天為止。

9.預防接種:
伊波拉病毒感染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 21日宣佈,首批伊波拉疫苗將在今後兩週內開始投入臨床試驗,如進展順利,疫苗將可望在2015年的頭幾個月提供給受到伊波拉困擾的西非地區。

<伊波拉病毒的真相:CNN製作 >
http://vimeo.com/109889975

蔬食伊甸園整理
參考資料: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/新頭殼newtalk/CNN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upremelody 的頭像
    supremelody

    supremelody的部落格

    supremelo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